中国海油 SH600938  

投资观点均收集自互联网,算法自动归纳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事件


提取收集自网络评论,有真实性风险,请注意甄别


  • 2024-12-04 00:11:16
  • 中国石油在12月3日资金净流入1.51亿元,位居石油石化行业资金净流入首位。

  • 中国石油在12月3日资金净流入1.51亿元,位居石油石化行业资金净流入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中国海油和桐昆股份,分别净流入资金7183.93万元和2243.58万元。该行业共有20只个股实现资金净流入。 #中国海油

    关键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CNPC)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或“中石油”,英文缩写:CNP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也是全球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石油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了勘探开发、生产销售、运输、化工、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主要业务领域

    • 勘探开发:在国内外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 生产销售:生产和销售石油、天然气及相关产品。
    • 运输:负责油气产品的运输和物流。
    • 化工:涉及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 新能源: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技术,如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
    • 支持和服务:提供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等支持服务。
    • 资本和金融:涉及金融服务和资本运作。

    全球业务

    中国石油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投资业务,是一家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其业务不仅限于国内,还扩展到国际市场,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社会责任

    中国石油连续第18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展示了其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年度履行情况。报告内容包括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负责任的生产运营、重人本的员工发展、促民生的社会贡献等方面。

    公司治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是中国石油的主要上市子公司,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确保了业务的透明度和高效运作。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扩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 2024-12-04 00:11:02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2024年12月3日宣布锦州23-2油田开发项目已投产。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2024年12月3日宣布锦州23-2油田开发项目已投产。该项目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平均水深约13米,是中国海上首个多层稠油热采开发项目。中国海油拥有该项目100%的权益,并担任作业者。锦州23-2油田的成功投产标志着中国海上稠油进入规模化开发新阶段,预计高峰日产原油约2600吨。渤海油田目前的非常规稠油探明地质储量超6亿吨,锦州23-2油田的投产将有效推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稠油开发技术进步,提高稠油储量动用能力。 #中国海油

    关键词:稠油热采技术


    稠油热采技术是一种专门用于开采高黏度稠油的技术,主要通过加热油藏来降低原油的黏度,从而提高其流动性,便于开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稠油热采技术已经从单一的蒸汽注入发展为多种复合技术的应用,以应对不同地质条件和稠油特性的挑战。 ### 主要技术类型 1. **蒸汽热采技术**: - 通过注入高温蒸汽,加热油藏,降低原油黏度,提高采收率。 - 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等技术。 2. **热复合技术**: - 结合蒸汽、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和化学剂(如驱油剂、泡沫剂、降黏剂)等多种手段,形成高效开发技术系列。 - 例如,蒸汽-非凝析气复合技术、蒸汽-化学剂复合技术、蒸汽-溶剂复合技术等。 3.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 - 针对海上稠油开采的特殊条件,开发了高强度注采模式,通过精细描述温压时变与多场非稳态扩展,提高采收率。 - 2024年,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在山东威海出坞下水,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热采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技术现状与趋势 - **技术现状**: - 稠油热采技术已经从单一的蒸汽注入发展到多种复合技术的应用,如蒸汽-气体复合、蒸汽-化学剂复合等。 -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高强度注采模式和移动式注热平台的应用上。 - **发展趋势**: - 未来,稠油热采技术将继续向多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将更加注重平台的移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海域和地质条件的需求。 ### 重要意义 -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稠油资源丰富,有效开发稠油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促进技术进步**:稠油热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稠油热采技术不仅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还为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和海上开采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 2024-12-03 00:53:08
  • 阎洪涛在2024年前三季度获任中国海油新总裁及执行董事。

  • 阎洪涛在2024年前三季度获任中国海油新总裁及执行董事,期间公司实现收入3260.24亿元,归母净利润1166.59亿元。 #中国海油


  • 2024-12-02 13:17:37
  • 中国海油在宁波“绿能港”调研中计划深化冷能综合利用,以实现绿色电力利用与降本增效最大化。

  • 中国海油在宁波“绿能港”调研中计划深化冷能综合利用,以实现绿色电力利用与降本增效最大化。调研中,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锚冷能综合利用潜能,以产能、用能两侧为切入点,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贡献海油力量。 #中国海油

    关键词:冷能综合利用


    冷能综合利用概述

    冷能综合利用是指通过回收和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在汽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冷能,进行能源转换和应用的产业。LNG冷能来源于LNG与周围环境(如空气、海水)之间存在的温度和压力差,具有清洁、低碳、高效的特性。

    LNG冷能利用方式

    LNG冷能利用方式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包括冷能发电、空气分离、低温粉碎、制取液态二氧化碳和干冰、冷库、橡胶深冷粉碎等。间接利用则通过冷媒与传热原理,将LNG中蕴含的能量回收后利用。

    LNG冷能发电技术

    LNG冷能发电是高效利用LNG冷能的一种形式,常用的冷能发电工艺有:
    • 直接膨胀法
    • 朗肯循环法
    • 联合法
    • 布雷顿循环法
    • 燃气轮机利用法

    LNG冷能利用现状

    • 中国:2023年,新奥自主研发和建造的LNG气化冷能综合利用项目进入调试阶段,发电性质为自发自用,新奥冷能双环发电的利用方式填补了相关应用领域的空白,有利于LNG冷能发电的推广。
    • 日本:目前日本约有26套独立的冷能利用装置,其中15套为冷能发电,7套为冷能空分、3套为冷能制干冰、1套为深度冷冻仓库。
    • 韩国:在LNG冷能利用方面技术发展较快,尤其在利用LNG冷能进行空气分离和冷库方面。

    LNG冷能利用产业链

    LNG冷能利用产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 上游:LNG接收站 - LNG通过远洋运输抵达接收站,接收站对LNG进行储存、气化和外输。在这一过程中,LNG蕴含的大量冷能得以释放。
    • 中游:冷能利用技术及设备提供商 - 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如换热器、压缩机、膨胀机等。
    • 下游:冷能应用领域 - 包括冷能发电、空气分离、低温粉碎、制取液态二氧化碳和干冰、冷库、橡胶深冷粉碎等。

    政策支持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加强能源加工储运设施节能及余能回收利用,推广余热余压、LNG冷能等余能综合利用技术。全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也将LNG冷能写入在各地“十四五”规划中。

    制约因素与对策

    造成我国LNG冷能利用形式比较单一,冷火用利用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受制于接收站匹配性、LNG冷能利用技术成熟度等因素。为推动LNG冷能综合利用,需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设备制造水平,并优化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效应。


  • 2024-12-02 13:17:36
  • 中国海油在2024年12月2日宣布惠州26-6油田开发项目投产。

  • 中国海油在2024年12月2日宣布惠州26-6油田开发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南海,是中国海油在深部潜山储层的首个开发项目。惠州26-6油田开发项目采用了中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旨在实现海上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中国海油拥有该项目100%的权益,并担任作业者。 #中国海油

    关键词:智能海上钻采平台


    智能海上钻采平台

    智能海上钻采平台是一种集成了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海上石油开采平台,旨在提高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安全性。中国海油惠州26-6钻采平台是我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于2024年5月17日完成海上安装。

    主要特点

    • 集约化设计:通过集约化设计,集成五大智能模块,包括图像智能处理装置、边缘智算站、数据存储通信装置、数据安全管控装置和数据采集物联网平台。
    • 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设备数量为传统平台的3倍,但占用空间却减少了1/3,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
    • 多功能系统:配有工艺仿真优化系统、能耗监测管理系统、智能巡检系统等10套子系统,全面提升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技术优势

    • 高效开采: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提高开采效率,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 安全管控:数据安全管控装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潜在风险。
    • 环境友好: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帮助优化能源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安装过程

    惠州26-6钻采平台的安装采用了浮托安装方法,借助潮汐的自然力量和船舶调载技术,成功将上部组块整体安装到导管架预定位置上。该平台总重量超过3万吨,上部组块重约1.7万吨,甲板投影面积相当于8个标准篮球场大小。

    未来展望

    智能海上钻采平台的成功安装标志着我国在海上石油开采领域的技术进步,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广应用,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 2024-11-29 12:12:25
  • 中国海油在未知时间利用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在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油在近期利用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在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精准控制地下几千米的钻头,实现“闻着油味儿”钻井,从而提升油田可采储量和开发效率。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展示了“璇玑”系统在深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也标志着中国海油在高端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海油

    关键词:璇玑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璇玑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是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一项革命性钻井技术,由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两大技术组成。自2014年首次商业应用以来,璇玑系统经历了多次优化和迭代升级,目前已成功完成1000口井作业,累计钻井总进尺达100万米,关键作业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技术突破与应用

    - **2023年3月**:璇玑系统成功实现1000口井作业和100万米钻井总进尺,标志着中国高端油气钻井技术实现里程碑跨越。 - **2023年7月**:国内首次成功应用“璇玑”2.0旋转导向,达到世界钻井技术领先水平。 - **2024年9月**: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璇玑”系统指向式旋转导向在渤海月东某井首次应用成功,高速钻进的同时完成了储层钻遇率100%的目标。 - **2024年10月**:璇玑系统指向式旋转导向在渤海月东某井8.5英寸井段首次应用成功,使中海油服成为全球第一家同时掌握静态“推靠式”和动态“指向式”旋转导向技术的企业。 - **2024年11月**:璇玑系统能力再获里程碑式级突破,连续100%成功完成第三口井应用。

    重要意义

    - **技术可靠性**:璇玑系统全方位验证了其技术可靠性,多次完成大位移水平井、三维防碰井等高难度钻井。 - **国际影响力**:璇玑系统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出口至印尼、伊拉克等国家,推动了中国自主高端油气装备走向海外。 - **能源安全**:对解决在复杂地层条件下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展望

    随着海域勘探向“双新双深双高”领域拓展,旋转导向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璇玑系统将继续优化和升级,以应对复杂地层油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需求,打造“软硬兼吃”和“深浅兼备”的定向钻井能力。


  • 2024-11-29 12:12:24
  • 中国海油在2024年11月27日发布了港股公告,披露了董事名单及其角色和职能。

  • 中国海油在2024年11月27日通过港股公告正式披露了公司董事名单及其各自的角色和职能。 #中国海油

    关键词:中国海油董事名单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名单及角色职能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的董事会成员及其角色和职能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根据最新资料整理的董事名单及其相关信息:

    现任董事

    • 周心怀 - 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自2024年11月27日起不再兼任总裁,但仍保留其他职务。
    • 温冬芬 - 非执行董事,已到龄退休,未参与2024年11月27日的董事会表决。
    • 李淑贤 - 独立非执行董事,董事会辖下审核委员会主席。
    • 徐先生 - 董事,曾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Overseas Oil & Gas Corporation, Ltd. 和CNOOC (BVI) Limited董事。

    历史及背景

    • 中国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已连续20次在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中获评A级。
    • 董事会成员的任命和变更通常通过书面决议形式进行,并需经过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审议。

    最新变动

    2024年11月27日,中国海油董事会通过了一系列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变更及调整,包括周心怀不再兼任总裁,但仍担任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此外,温冬芬女士因到龄退休,未参与表决。

    这些变动自2024年11月27日起生效,并已与新任董事订立服务协议。

    未来展望

    随着董事会的调整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中国海油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以上信息基于截至2024年11月27日的最新资料整理。


  • 2024-11-28 22:29:13
  • 中国海油在第二届参展时,展示了新成果的模型。

  • 中国海油在第二届参展时,展示了新成果的模型,这些新成果与清洁能源,特别是氢能相关。 #中国海油

    关键词:氢能


    氢能(Hydrogen Energy)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它通过氢和氧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化学能,被视为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

    氢能的应用领域

    氢能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包括:
    • 交通领域:氢能汽车,包括全烧氢汽车和氢气与汽油混烧的掺氢汽车,使用金属氢化物作为贮氢材料,释放氢气所需的热量可由发动机冷却水和尾气余热提供。
    • 工业领域:氢能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燃料和原料,减少碳排放。
    • 建筑领域:氢能可以用于建筑供暖和发电,提供清洁能源。
    • 发电领域:氢能可以用于发电,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氢能的发展现状

    • 技术装备:我国氢能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绿氢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
    • 产能: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氢国,氢能产业步入快车道。
    • 储存和运输:氢能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不断进步,为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保障。
    •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氢能的态度乐观但谨慎,2035年前关注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建立,并不盲目追求大规模应用。地方政府在推动氢能发展方面更加积极主动。

    氢能的未来发展

    • 中长期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旨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涵盖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领域。
    • 技术创新:业界热议氢能发展,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强化产业链协同,以应对氢能在减排潜力、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 国际发展:我国氢能产业有望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双碳”目标。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广泛应用的二次能源,不仅能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氢能产业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2024-11-28 22:29:12
  • 中国海油在2024年11月28日任命阎洪涛为公司总裁。

  • 中国海油在2024年11月28日宣布高层人事变动,任命阎洪涛为公司总裁,原总裁周心怀不再兼任此职位。阎洪涛拥有丰富的石油行业经验,曾在多个关键岗位任职。此次任命旨在为中国海油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战略方向,以加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海油

    关键词:阎洪涛


    阎洪涛

    阎洪涛,出生于1970年,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的高级管理人员。他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储运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并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

    职业经历

    • 曾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部副总经理、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副局长、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部总经理、安全副总监兼开发生产部总经理。
    • 2021年12月至2024年8月,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
    • 2022年4月至2024年11月,担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总裁。
    • 2024年8月起,担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最新职务

    2024年11月27日,阎洪涛被任命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及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同时兼任安全总监。这一任命标志着他在中海油集团的职业生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他信息

    阎洪涛还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显示了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地位。

    通过这些职务的变动,阎洪涛在公司内部的角色不断扩大,从技术管理到战略决策,再到公司高层的全面领导,他的职业生涯充分展示了中国海洋石油行业的发展和变革。